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几代预报人经历了进展与挫折,至今仍在坚守。由于经常与成功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对于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干的?怎么看这支队伍?有很多说法和看法。事实说明,这是一支在寂寞与压力下求精求细、失败与挫折中坚守创新的队伍。
一、求真务实,务求精细
1.精细是分析预报的生命线
精,是指精确、精准、深入;细,是指细致、周密,没有疏漏。
精细是分析预报工作的精髓之一。可信的预报意见要以很多种观测资料的异常变化和分析结果为,提出一个预测意见就好比砌一座墙,精细就是要确保每一块砖都是结实的,预报意见才有可能是可信的。
精细还是地震预报发展的关键之一。分析预报包含从观测到预测的很多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才能够赢得明白、输得清楚,明白每一次成功预报的道理,清楚每一次失败的原因,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使下一次做的更好。
2.求精求细从异常分析做起
预报依据异常,精细从异常做起。
求细,就是密切地监视震情,确保不留死角。每周将地震活动、近2000台套仪器的前兆观测数据和宏观异常以零异常报告表上报台网中心,汇总出全国异常的实时动态变化。同时,对异常零报告表进行质量跟踪和监督,梳理问题,通报各单位进行改正。
求精,就是异常核实力求分析深入、结论准确可信。目前每周平均存在300-400项异常变化。每项都要进行核实,很多需要开展现场调研和计算分析,并且按照规范编写异常核实报告。每年提交的异常核实报告有300余份,很多报告是观测预报科研结合的成果。
3.精益求精无止境
现在异常核实除了在台站周边走走看看,还要测测算算,进行比测、取样测试、甚至人工探测,通过模型计算定量分析异常变化的成因。
南天山西段危险区内的哈拉俊钻孔倾斜2012年出现大幅变化,新疆局增上了水准观测,仍不能确定变化的性质。台网中心闫伟到现场进行核实,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载荷模型两种方法分析台站周边的积水区的影响效果,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符合,排除了钻孔倾斜变化是地震前兆的可能性。
异常核实需要像应对突发地震一样及时有效。2016年5月23-24日,河南太康7口灌溉井出现发浑冒泡。25日下午,台网中心接上级指示协助开展异常核实,决定派周志华和两位年轻人携带了井下电视等设备开车去现场。26日清早出发,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展工作,直至30日,5天共行程1800公里。经过河南局等多个单位的共同努力,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水井异常是由于当年购买黄河水量大、引黄渠水量增多引起,社会影响得到平息。
图1 图2
异常核实有时还需要应用其他领域的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16年2月15-28日,江苏连云港灌县出现多处冒黑色泥浆,冒浆点沿淮阴-响水断裂分布,引起了多方面关注。江苏局制定了详细的异常核实工作方案,开展了人工地震勘探、土样和水质检验、探槽等多种工作排查可能原因,综合多种分析结果,认为冒浆的可能原因是的施工引起,不是地震异常。
精细是分析预报的生命线,只有底线,没有上限。制度和规范要求的必须做到精细;没有要求、能够做到的,要努力地做精、做细。要守住底线,追求无限,对异常及其机理的深入细致研究是没有止境的。
二、开拓创新,继承与发展并重
1.继承与创新是地震预报发展的两条途径
地震预报水平低的原因之一是有效技术方法不多。地震预报探索是不断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优选和淘汰,再研发、再优选淘汰,从而积累更多有效技术和方法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地震预报发展的两条腿,不可偏废。继承是对现有方法的优选和改进,创新是要研发新方法,实现有效预报技术增量。
2.探索传承新模式
预报经验的传帮带是分析预报队伍的优良传统,而年轻一代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新的传承模式。台网中心周龙泉、预测所邵志刚,两位70零后,带领一个80的团队,将300余次震例、几千条地震前兆异常建成了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使经验从纸上的描述变成了计算机上活的知识,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发挥作用。
3.学习、应用、创新
基于新观测技术的创新从学习。数字化是地震观测的一次技术革命,是地震预报面临的一次发展机遇和挑战。在连续多次举办的培训班上,不但讲授基本原理,还同时培训实用技术。这种培训班期期爆满,有时不得不安排一些学员在培训点外住宿。还有老专家带头学,四川局分析室主任杜方也参加了培训班,和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听课、上机、试算。
图3
经过多年应用改进,数字地震学技术已经从科研成为震情跟踪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陈院士的指导下,地球所韩立波和一个80后工作小组将数字地震学技术与老专家的前震判定经验结合,研制出了前震识别器,已经在部分地区台站试行。
地震预测是观测学科,观测技术创新是关键。近几年流动地磁观测创新成果显著。2005年江西九江5.7地震发生后,地球所顾左文依据震前一期观测资料中发现的异常变化,提议进行复测。此后在南北带、大华北实现了定期复测。在克服各种困难按时保质地完成观测任务的同时,还将资料应用于年度危险区预测,并取得多次成功震例的经验。其中一位叫倪喆的年轻人因为地震报得准而被称为“神枪手”。
图4 图5
继承与创新是地震预报科学基础不断增强的两条途径,有效的传承下去、增添新的技术方法是每一代预报人的任务。
三、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坚守岗位,尽职尽力尽心
地震预报岗位寂寞与压力并存,要扛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
1.耐得住寂寞,以平常心看待个人得失,以责任心对待事业发展
一种寂寞是因为地震弱、震情少时,重复性的日常工作单调平淡。但是,只有平时耐心精细,有震情时才能有所作为。安徽省地震活动较少, 却连续7年年度会商报告评比为前两名,平常的精益求精使他们能够在霍山4.3级地震前做出较准确判定。另一种寂寞来自沉默,政府决策、社会应对需要有非常准确和可靠的预测意见,而有时很多时候预测意见的准确性不能够满足要求、工作成果不能展示,就需要保持沉默。
耐得住寂寞,要以平常心看待个人成败,以责任心对待事业发展。努力工作是为了地震预报长远的发展和将来的成功,我们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未来的成功中应该有我们的贡献,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和责任所在,即所谓:“成功不在我,成功中有我”。
2.扛得主压力,尽职尽力尽心
难以为而为之是主要的工作压力。汶川8.0级地震后,华北异常增多,有老专家基于历史震例提出可能发生严重地震。当时北京奥运召开在即,能否准确把握震情意义重大。当时负责首都圈汇总的张永仙,顶住压力,依据资料和经验,做出了基本符合实际的判定意见。在汶川地震之后几个月的序列跟踪、强余震预测中,这种压力达到了预报人员能够承受的极限。
其次是失败的压力。由于地震预报总体水平低,成功是少数和暂时的,失败是多数和经常地,即使有成功,紧随之后的是失败。
生命灾难的心理压力是最难以承受的。汶川地震之后,预报人员深切地感到生命灾难的沉重压力,会问自己,是否再努力一些就能够挽救一些生命?每一代分析预报人员都有过同样的经历。1999年梅世蓉老师讲到20多年前的唐山地震时,仍然潸然泪下,哽咽不已。
化解压力就要化压力为动力,尽职尽力尽心,把工作做到问心无愧、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和公众的质疑。尽职,就是规定的必须做到做好。尽力,就是没有规定的、能够做到的,要努力去做。尽心,要思考问题,想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现有能力能够达到的最好水平。
3.牢记初心,不辜负信任和支持
坚守的力量来自需求、信任和支持。
政府和公众的需求是源动力。每次震后应急支援现场时,大家都感到所肩负的责任和被需要的价值感。
信任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撑。刘杰在汶川地震后对媒体说,“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没有不想把它做好的”,代表了预报人员最朴素的想法。失败时的信任比成功时的表扬更加珍贵。预报人员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改进思路和模式、技术和方法,敢于从新开始、浴火重生,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托付和信任。
坚守的力量来自支持。汶川地震后,为了突出重点地强化大地震预报,开始组织十多个省局开展一、二级块体边界7-8级地震危险性研究。闻学泽同志无条件地承担了任务,制定了技术方案。每个单位虽然仅有3万经费,但一些多震省自筹经费抽调很多台站人员整理近百万条小震观测报告。在多方面的支持下,3年基本完成预定工作,出版了专著。
由于近几年规模扩大,分析预报队伍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台网中心预报部测震组10人中最大的36岁,组长孟丽媛34岁,平均31.5岁、入职4年。他们不但有朝气、更有潜力,各有专攻、密切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多次震情舆情应对的技术支撑工作。这样的第二、第三梯队还有很多。他们使地震预报的未来充满希望。
结束语:地震预报探索就像美国科学家形容的科学发展历程,“来自遥远森林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密西西比河”,艰难而漫长,地震预报的进步需要每一代人贡献新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我们只是地震预报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片断,使历史的脚步在这一刻没有停滞、继续前进,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有扎实积累、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地震预报未来成功的合格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