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 奋力书写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新篇章(三)

发布日期:2021-12-01 08:44 来源: 【字体: 小   中   大

  用科技之力构筑抗震减灾防线

  ——工程力学研究所 曲哲

 

  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看到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瞬间被摧毁,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被吞噬,给我的思想带来巨大的震撼,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抗震减灾科学研究的决心。

  “抗震减灾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结合实际,更需要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博士毕业后,我前往日本继续深造,留日期间我参与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铰支墙—框架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在地震中发生薄弱层倒塌,有助于避免汶川地震中“跪着的城镇”悲剧重演,回国后我把它介绍到了国内。但由于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占的比例高,区别于日本多钢结构和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导致这项技术,直接搬到国内还是有些“水土不服”,针对这项难题,我带领课题组废寝忘食、集中攻坚,深入实验室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可以使消能器对混凝土构件的集中拉力作用减小80%以上,成功使这项技术“入乡随俗”,这项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项目,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芦山地震科考现场

 

  “抗震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从普及基础知识抓起,更需要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我在清华的导师叶列平教授曾经对我说,我们国家很大,抗震问题很复杂,只能通过一代代人慢慢去完善。2008年我开设博客“哲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些先进技术,发表一些观点,这算是我投身地震科普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的博客到2014年转战微信公众号,至今已陆陆续续写了200多篇原创的科普文章,阅读量超过40万次。2016年,我为北京宋庄“小苹果树学堂”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可移动的校舍——“果盒”,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建筑科技的魅力。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我和艺术家朋友合作创作出版了面向低幼的科普绘本《震振震》,让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了解地震、共振和抗震。希望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粒防震减灾的种子,期待在几十年后长成参天大树。

  

  科普讲座现场

 

  经常也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要回国,其实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力所能及地还是要为国家做点事情。一代代地震科技工作者秉持着“求真”的科学精神,为推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创新发展矢志不渝地做着贡献,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其中一员,为我国的防震减灾这项宏大的事业尽自己微薄之力。未来,我将与全体地震工作者一道,牢记初心使命,用更好的建筑护佑生命,用科技之力构筑抗震减灾坚实防线。

  (曲哲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1等和二等奖各1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二级英模称号。)

  把地震人的责任扛在肩上

  ——甘肃地震台 冯建刚

  2005年兰州所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在甘肃省地震局从事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初这项工作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但很快就发现不是那么轻松,让人感到迷茫的是,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几乎听到所有的不确定性词汇,“可能…”,“…可能性不大”等等,我曾经迷茫过、也曾考虑过放弃。2008年汶川地震山崩地裂,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一名地震人,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从此,我从一张震中分布图做起,分析每一条地震数据,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情,把地震人的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甘肃省是地震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震情形势严峻复杂,日常震情跟踪工作任务繁重,作为地震预报一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勤勉尽责、坚守奉献的精神。我时刻牢记地震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工作中积极思考,主动承担任务。近些年政府对震后信息时效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已有工作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我和预报业务团队的同事们加班加点研发震后趋势判定辅助决策系统,大幅度提升省内及邻区震后应对能力,震后信息的产出不但快,而且准,在近300余次的突发震情应对工作中未出现过一次失误。此外,经过多年钻研,在强震孕育机制、数字地震学资料应用、地震综合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了推广应用。2019年以来妥善处置省内显著地震事件、地震谣言等百余次,最大限度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有沮丧有压力,但更多的是责任,我坚持“以震为令”,在地震预报岗位上勇挑重担,面对急难险重的震情跟踪工作,迎难而上,作为一线地震预报人员,一年365天处于待命状态,尤其是甘肃及邻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在单位连续工作是常有的事情,最长一次连续一周坚持在工作岗位,舍小家为大家。

  我深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艰难和压力,作为地震人,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的坚持走下去,不能绕道而行,要勇于担当,在地震预测预报道路上不懈奋斗,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

温馨提示: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地震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案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